忆古思今访旧址 追溯传承求是魂 ――记浙江大学材料系暑期社会实践团参观广西宜州浙大西迁文化广场活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审核:jqh终审:发布时间:2014-07-29浏览次数:4184

2014722下午,在历时十天的合寨小学支教活动圆满结束以及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宜州成功举办之后,浙江大学材料系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7人在张序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文化广场。

             

参观西迁广场

    浙江大学西迁广场位于宜州城东文庙公园,宜州一中近旁,建成于2007年。下午4时半左右,同学们怀着激动而热烈的心情来到了西迁广场,大家都是第一次来,对这次参观都充满了无比的期待。广场正中是竺可桢老校长的塑像,于2013年树立。塑像中的竺校长依旧是西迁时那身熟悉的打扮,身着风衣,戴着眼镜,右手握着手杖,左手持着帽子,风度翩翩,一副学者之气,永远担当着浙大学子们的领路人。在与竺校长合影时,大家个个严肃认真。在竺校长塑像的左右各栽着一棵大树,如同两尊守卫一般。环绕着塑像与大树有三面倾斜的石壁,石壁上从右到左依次雕刻着浙大的校歌歌词,浙大的校训,竺校长所写的《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以及浙大西迁路线图。同学们有的站在校歌歌词之前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有的用手指在图上“重走”了西迁路,有的仔细阅读了《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了解了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的背景、经过以及在宜山办学的困难与艰辛。大家沉浸在西迁文化浓厚的氛围之中。

 

回顾西迁历史

    参观西迁广场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回顾一下西迁宜山的历史。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杭州危急,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泰和。19386月与7月,江西北部失守,泰和已非常危险。8月,浙大再度西迁,经过40多天艰难跋涉,于193810月底到达广西宜山。尽管浙江大学在宜山只有十分短暂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日子,却让古城宜山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克服了疾病困扰、经费拮据、物资短缺、日军轰炸等等困难和危险,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以苦为乐,勤奋教学,师生们以宜山工读学校为总办公室,以文庙、湖广会馆为礼堂、教室,并在宜山城东门外标营搭盖草屋为临时教室和学生宿舍,教师们分散居住城内各市民家等处,坚持办学。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学校教学秩序井然,科研之风蔚然。19381119,竺可桢校长宜山召开校务会议,确定“求是”为浙大校训;同年128的校务会议还讨论确定了由儒学大师马一浮创作的浙大校歌。

 

 参观西迁旧址

    参观完西迁文化广场后,同学们个个热血澎湃,对浙大这段辉煌的历史感到惊叹之余,又为自己是一名浙大人而深深地感到骄傲。待大部队离开后,我与另两位同学继续寻找西迁旧址。我们一路向东,进入一个“军事管理区”院子,那里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浙江大学本部旧址”。所见到的是,昔日的校舍房屋已变成了断壁残垣与林荫小道;昔日的琅琅书声已变成了落叶沙沙;昔日大师们智慧的脚步也已变为了尘土。谁会想到,这里曾有竺可桢、马一浮、丰子恺、苏步青等老一辈教育家、文学家言传身教的倩影和辛勤耕耘的足迹。仰望对面的群山,那里应该是昔年浙大学子们躲避日本轰炸机而继续刻苦学习的地方。正是这种求是精神,支持着浙大学子们在西迁办学中坚持了下来,并屡创科研佳绩,于是当时的浙大被国际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参观结束后,我想,我们应该秉持着求是的精神,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就像那些老前辈们一样。为浙大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使浙大能够重返世界一流高校而奋斗!

全体队员在竺老校长雕像前合影

浙江大学西迁纪念广场

浙大西迁至宜州的旧址

队员观看《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