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尘雨露沐小岛,子湖壮士戍大门――记浙江大学材料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舟山东极岛红色寻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审核:jqh终审:发布时间:2014-08-08浏览次数:3811

85日,我们进入了社会实践第二天,参观了岛上具有爱国意义的红色景点——战士第二故乡、海疆卫士门、东海游击队烈士纪念碑、东海第一哨、舟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红军曾经居住的地方

首先,我们参观了战士的第二故乡。战士的第二故乡位于庙子湖岛。庙子湖岛又名东极岛,虽然岛占地面积不大,但在军事上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传福建渔民最先来此岛,见岛上有一小庙,庙下有一水池。福建渔民称庙为"庙子",称水池为"",故名岛为庙子湖。庙子湖岛远离大陆,砥柱深洋,岛上气候异常恶劣,环境十分艰苦,素有“风的故乡,雨的温床,雾的王国,浪的摇篮”之称。全年365天,三分之一为阴雨天气,有4个月被浓雾笼罩,近120天有8级以上大风,如此恶劣的气候,促使岛上形成了荒凉的环境,最开始岛上只有满目疮痍。

但再恶劣的环境也终抵不过意志坚定的战士,汗水足以改变一切。1958年部队进岛后,战士们没有退缩,没有抱怨,他们发扬爱岛如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开山劈石、打坑道、造营房、搞生产、把原来无人涉足的荒岛变成了海上乐园,甚至摇身一变成了现在的景点,当然,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艰苦奋斗的战士。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当今的“战士的第二故乡”。

1963年,由原庙子湖海防连文书张焕臣作词著名军旅词作家向彤改词、曲作家沈亚威谱曲的《战士的第二故乡》出台,这就是对庙子湖驻岛官兵的真实写照。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战士的第二故乡》这首歌一直激励着官兵扎根海岛,建功立业,高标准建设一流海防部队。可以说,这首歌也成为了庙子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红军曾经居住的房子,它们没有确切的名字,断壁残垣,荒无人烟,但它们却见证了一个浴血奋战的时代。经过多年风雨的侵蚀,它们仍然矗立在那里,体现着红军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精神。

之后我们参观了东海游击队烈士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记载了一件值得我们缅怀的故事:

19483月,我党领导的舟山群岛游击队支队(舟支)进驻庙子湖。5月,部队奉命进行扩军、鳌编,成立了舟支司令部,徐小玉、张大鹏任正副司令,王傅平任政治主任,期间东极多名青壮年参加了该部,“舟支”发展至300余人,此后,“舟支”就以东极为根据地,驰骋东海,频繁打击敌人,910日,舟支海防大队与前往东福山围剿的国民党陆、海、空重兵展开浴血奋战,击沉登陆艇1艘,毙敌18人,激战6个多小时后,该岛失守。接着,敌人又对黄兴、庙子湖实行逐岛清剿。“舟支”指挥员部分在战斗中牺牲,部分被捕后遭杀害。

或许这样的事迹我们早有耳闻,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但阅读碑文时我们心中依然充满着敬意与感动。

最后我们参观了舟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基地里,同样也记载了许多故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就以一句话带过吧:扎根海岛,戍守边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

东极岛,在战士的第二故乡前面的合照

东极岛,在东海游击队烈士纪念碑前的合照

东极岛,在红军曾居住过的地方的照片

 

                                                                     / 廖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