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宜州非遗,浙里在行动――记浙江大学材料学院赴广西宜州社会实践团进行非遗考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审核:jqh终审:发布时间:2015-07-19浏览次数:2154

     7月16日,4556银河国际在线赴广西宜州暑期社会实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小队的八名队员离开了合寨村,在指导老师嵇琪华的带领下前往宜州市,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活动。
 
歌声飘十里,壮乡飞彩虹
上午十时,队伍来到了本次行程的第一站,位于宜州市区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该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精巧的刘三姐雕像。我们在雕像的另一侧遇到了正在排练的业余歌舞团,他们是由6位中老年人组成的。
自学成才的老奶奶是月琴的表演者,这是一种当地特色的乐器,是由酷似月亮的外形而得名的,这象征了当地人民热爱自然的淳朴情节,老奶奶琴技高超,甚至可以即兴为浙大校歌伴奏。
歌唱团的主唱是前广播站退休的阿姨,我听其他的成员说这位阿姨在年轻时是宜州有名的歌唱家,她在为我们表演的过程中姿态优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艺术家的气质。她为我们介绍了宜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如刘三姐、山歌、彩调等。  
草地上的歌唱团一行人   
  
我们所有队员都感受到了宜州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个早晨是在歌声中度过的,随着一曲美妙的《苗疆飞彩虹》,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本次广场之旅。
      品刘三姐文化,思博物馆之行
小队全体成员步行于下午两点到达了宜州市博物馆。下午的主要安排有参观博物馆、村民自治成果展,聆听旅游局梁教授的报告等,最终小队在浙大西迁博物馆的出口结束了本次行程。
我们下午的参观是同广西民族大学的同学们一起进行的。经过这次博物馆之行,我们了解到宜州市是一个有着2100年历史的城市,充满了悠久的文化气息,秀丽的山水也孕育了壮乡独特的风土人情。
同时,我们也对基层民主制度有了更深的认知。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寨村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村民自治的村落,这项制度是我们体制改革以来的众多优秀成果之一。1980年在合寨村种下的种子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小队成员完成了博物馆参观  
 
 在参观完展览后,我们来到了会议室聆听旅游局梁教授关于宜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报告。梁教授说道现阶段宜州市旅游的主要特色是以刘三姐为主体的民俗旅游与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我们在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也在旅游多样性方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着不足。
由于宜州曾是浙大西迁的办学地点,在博物馆二楼有浙大西迁纪念馆,展览馆除了陈列部分当年的办学用具,更多的则是以图文的形式展现浙大老师与学子艰苦学习的求是精神,如今这些文化遗产已经融入了宜州人民的血液之中,为市民建设美好家园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歌舞动人心,西迁广场行
晚上八点整,小队一行人来到了宜州市的浙大西迁广场,观赏了特色的歌舞表演。
歌舞表演是由社区承办的,可以说是居民一种自发的文化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宜州市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现场主要的表演曲目是歌唱壮族人民生活的山歌,如采茶歌,敬酒歌等。   
宜州特色的歌舞表演   
  
由于宜州市团委的邀请,我们于九点钟与韦书记以及广西民族大学的人员共进夜宵。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互相总结历史交流感情,并洽谈了进一步合作的事项。